2012年国内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完成了全年900万人目的的141%,城镇失业职员再就业552万人,超出计划的10%,就业困难职员达成就业182万人,超出计划的52%,但到了年末登记的城镇失业率依然有4.1%,从统计上看,与2011年持平。从数据中,大家可以看出,再就业职员的比率不断在增加,但失业率却没太大的改变,这类过剩的人口从何而来,他们为何失业,与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解决他们的问题,等等,这类都是现在社会进步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马克思提出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觉得社会主义既没有相对过剩人口,自然也不会存在失业,学者们把相对过剩人口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些人口规律。但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内却出现了失业人口,而且失业率居高不下。目前大家把马克思提出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进行深入探讨,把它应用于国内目前的失业问题研究,望能发现并准时解决问题。
1、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势必产物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相对过剩人口与资本积累的关系时,有着如此的描述:“所有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就是积累的办法,而积累的每一次扩大又反过来成为进步这类办法的方法。这样来看,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怎么样,工人的情况势必伴随资本的积累而日趋恶化。最后,使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同积累的规模和能力一直维持平衡的规律把工人钉在资本上……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
资本积累刚开始只不过表现为资本的量的扩大,伴随机器的用法、劳动生产力的提升,它不断发生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降低可变资本来不断增加不变资本而达成的。伴随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升,资本投入的越多,对劳动力的需要也会相应降低,但劳动力的供给却在绝对增长,投入的资本购买了机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升,促进资本积累,同时也替代了一部分劳动力,这就导致一部分劳动力富余,流入社会,最后变成相对剩余人口的一员。
2、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特有些人口规律和存在的必要条件
《资本论》中关于相对过剩人口还有着如此的描述:“工每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己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方法。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法所特有些人口规律。”“过剩的工每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的势必产物, 但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 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存在的一个条件。”
伴随资本积累的运动,相对人口过剩的规律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经济兴盛时期,积累扩大,工人就业形势一片大好;经济危机时期,积累缩小,工人失业率也会相对的提高。当然,各生产部门的状况各有不同,相对过剩人口的规律也会有所变动。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法下,劳动者失业后就会形成一只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正如马克思所说:“过剩的工每人口形成了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是资本,……过剩的工每人口不受人口实质增长的限制,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而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大家都知道,工业周期会不断变动,相对过剩的人口的存在为资本家提供了富有伸缩弹性的劳动力“蓄水池”,失业者完全服从资本增殖的需要,换言之,假如没相对过剩的人口,那样在工业波动中成增长趋势的资本主义将没办法继续进行下去,因此,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也就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存在的条件。
2、国内目前存在的相对过剩人口
大家都知道,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特有些人口规律,但伴随国内市场经济程度不断深化,相对过剩人口也开始出现,这个现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矛盾,这也表明:社会主义社会不只存在相对过剩人口,而且将长期存在。
1、国内相对过剩人口的近况
国内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转型的阶段,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是经济规律转变下的客观现象。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处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那时便已存在相对过剩人口问题,因为国家否认社会主义有失业,所以这一时期的相对过剩人口以隐性失业的形式存在着。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社会化水平提升,计划经济渐渐转为市场经济,日渐的,国内的相对过剩人口问题才暴露出来。
城镇失业率可以最直观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相对过剩人口情况,所以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比较,近期三年失业近况分别为:2010年城镇失业人数为908万人,2011年增加了14万人,2012年有所好转,为917万人。值得庆幸的是,这三年的城镇失业率一直持平在4.1%。可见国内现在失业现象比较稳定,但要想中国飞速发展,这一部分相对过剩的人口的问题还是得准时解决。
2、国内相对过剩人口形成是什么原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国内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经济进步相对落后,而且生产资料特别是劳动资料相对短缺。同西方较发达的国家相比,国内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资本占有量远远落后。关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关系,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有所讲解:“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怎么样,劳动者和生产资料都是生产的原因。但,二者在彼此离别的状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原因。凡要进行生产,就需要使它们结合起来。但,假如生产资料太少了,就必然有一部分劳动者没办法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而沦为相对过剩人口,或者即便结合了,也不过是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罢了,这虽然不会引起劳动者公开失业,但却产生了隐性失业。其结果,不只相对过剩人口照样存在,经济效益也会遭到影响。”这段话正是指明了国内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存在相对过剩人口,是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缺少。 (2)劳动力供大于求加剧了国内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
国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生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二元经济时期,即便到现在,国内的经济结构依然是二元的结构,因为一流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力同时存在,致使国内劳动力增长过快、总量过大。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总人口由1950年的515亿人增加到现在的13亿人,劳动力也由建国初期的不足4亿人增加到2010年统计的9亿多人,据《国家人口进步策略研究报告》预测:劳动力人口将于2016年达到高峰11亿人。再加上,国内农村尚未实行离退休规范,高等教育入学率低且全国尚未普及12年制义务教育,城镇离退休职员再就业现象、民营经济非法用童工现象比较常见,等等缘由导致国内的劳动力参与率迄今仍然居高不下。
(3)产业结构调整与第三产业进步滞后也是形成国内相对过剩人口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递进,来了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与变换,经济快速上升的同时,也致使一部分劳动者因为不适应新的技术和工作职位而沦为技术性失业人口和结构性失业人口。其次,国内的第三产业进步滞后。因为受苏联的影响,建国后国内三种产业没均衡进步,1980年中国就业结构由大到小的次序是1、2、三,而发达国家则完全是一种倒序,2002年底,国内全部劳动力约有一半滞留在第一产业范围,据传统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在工业化的中期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2、三产业转移最快的时期,但从1998年开始,第一产业从业绝对人口却出现不降反升的格局,第二产业从业职员也呈现出稳中有降的格局,第三产业从业职员和增加值虽然同步上升,但所占比重较小,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因为国内现在第三产业进步滞后,妨碍了劳动力的转移,也由此导致国内相当一部分相对过剩人口一直闲置游离于社会中。
3、国内存在相对过剩人口的影响
(1)国内相对过剩人口的规模将处于稳定态势
伴随国内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内生产资料的数目和社会资本的总量也会渐渐增加,为了达成经济的进步,资本对劳动的需要也势必会增加,虽然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里提到资本有机的不断提升,资本可变部分会相对降低,但也不会因此而不承认它绝对量的增加,单从这一点就能对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起到肯定的抑制用途。
从国内近三年来维持不变的失业率来看,国内劳动供给的增长速度在渐渐放缓,劳动力的数目其实是在逐年增加的,但可以维持肯定的失业率,确能充分说明现在国内就业形势渐有好转,甚至在以后的某个时期还大概出现相对过剩人口数目上的负增长。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第三产业飞速发展,适合的解决了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0年,第三产业的就业率是34.6%,2011年为35.7%,到了2012年,第三产业的就业率又上了一个台阶,为36.1%。虽然过去国内第三产业的进步相对滞后,但伴随现代化的逐步达成,第三产业在国内也呈现出飞速进步的趋势,从而扩张国内的劳动需要,缓解社会上的就业重压,降低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2)肯定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对国内进步的积极推动作用
伴随国内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各项改革的推进,适量的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积极推动作用。
相对剩余人口的存在能够帮助国内劳动力市场的打造和健全,达成劳动力资源的市场优化配置。失业人口促进着市场的角逐意识,带动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提升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统1、开放、角逐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相对剩余人口的存在增加了就业重压,提升了劳动者自己素质和积极性,同时也减少了薪资的本钱,提升了企业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益。因为国内国有企业实行的是终身就业政策,入职的劳动者没就业重压,而且薪资稳定,长此以往,劳动者缺少工作的积极性,使得企业与国内经济进步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不相适应。相对过剩人口有着最强的就业重压,想要就业便不能不提升和积极性,如此才能在角逐中优胜劣汰。在有机构成不断提升的状况下,庞大的产业后备军不断角逐就业,势必减少了薪资本钱,使得薪资变动愈加符合资本增殖的需要,因而资本家可以加大对工人的剥削,从而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益。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促进了社会的分工,达成了产业的调整与升级。相对剩余人口的存在可以带动新的生产部门,第三产业如此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最好的例子。伴随资本积累,生产规模的扩大,资本家们逐步使用一流的生产方法,用机器替代一部分劳动者,导致适量的社会相对剩余人口,这类人被新的生产部门吸收,促进了社会分工,达成了产业调整与升级,带来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害处
任何事物的进步都有两面性,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给国内经济进步带来肯定的优势,同时它也存在不少不如人意的方面。
美国经济学家A.奥肯发现一条经验规律:失业率比自然失业率高0.3%左右,达成国民收入比充分就业国民收入低1%。这样来看,相对过剩人口的积累妨碍了国民经济的增长。过多的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还迫使在业的工人薪资降低,激烈的就业角逐将薪资的调整学会在资本家的手中,微薄的薪资使在业工人同样处于贫困的边缘,必要的生活资料也很难保证,所以产业后备军权势越大,需要得到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
相对过剩人口的积聚一方面给当事者带来伤害,其次还会威胁到社会。没工作的劳动者不但生活质量会降低,他们的心理和精神上都多少的有着重压和痛苦,从而减少了社会的幸福指数。相对过剩的人口流动在社会中也比较容易误入歧途,走上偏激的道路,比如大部分罪犯原本就是社会上的无业游民,他们无知、堕落,无事生非,最后害人害己。
3、解决国内人口相对过剩的对策
加速经济增长,将充分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最重要任务。大力进步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用新技术、新设施、新工艺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维持肯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提升社会资本的总量,从而减少资本有机构成对可变资本在数目上的影响,这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渠道,正如马克思所说:“积累的增进虽然使资本可变部分相对降低,但并不排斥它的绝对增加。” 进步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进步第三产业,扩大对劳动的需要。积极促进中小微型企业的进步,由于中小微型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中小微型企业因为在数目上比较庞大,所以自然吸收的相对剩余人口较大企业多不少。日本曾做过统计,小企业增加的就业职位大企业的3倍,而美国也统计得出新建小企业对新增就业的贡献在逐年增加。这类实例在国内同样适用,相较于大、中、小三个等级的企业,它们多提供就业职位的投资自然也呈现着由高到低的趋势,鉴于社会上并没那样多富豪,所以大多人会选择中小微型企业解决就业问题。而且国内第三产业的进步落后于工业化的进程,存在着非常大潜力。因此,为知道决国内相对剩余人口的问题,政府应该放宽限制、减化手续、减轻负担,提供有效的筹资途径,大力扶持和促进中小微型企业的进步,以缓解就业重压。
控制人口增长,改革教育体系,争取把过剩人口的规模控制在适合的限度内。国内是人口大国,计划生育的政策一直在实行,基本可以控制人口的增长,但这一项工作不可以有所松懈。其次,劳动力素质偏低也是导致失业的一个要紧原因,据有关资料统计,初中文化以下的失业职员约占总失业人口的62%,高中文化的失业职员则约占29%,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也能变相地解决一部分剩余人口的就业问题。因此,学校方面应该适合扩大招生人数,多吸纳学生,让他们学会存活技能,社会上也应该动员多组织开办有关的就业培训机构,提升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以适应就业和转岗的需要。
加快推行“走出去”的进步策略,扩大劳动力输出规模。国内劳动力资源丰富,本钱相对较低,这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的角逐优势十分明显。但国内实质直接的劳务输出数目和比重都相对较小,对于缓解就业重压没起到相应用途。国内应该组织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出去投资办厂,通过到海外的进步带动国内有关企业的进步以扩大就业,同时积极发展劳务输出市场,增大了劳务输出的量,也就为国内相对剩余人口找到了去处。